您好, 歡迎來到百鑄網! 熱線電話:400-8088-177 企業郵箱:[email protected] 注冊|登錄
2016-09-18來源:暫無數據
從1870年到20世紀初,“德國制造”低質廉價,當時全球制造業的金字招牌是英國。為了和德國制造劃清界限,英國要求所有商品必須標明出產國。
之后,德國人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向英國人學習”,從單純拷貝到開始嘗試做產品研發,提升產品質量。20世紀初,“Made in Germany”已經贏得了好口碑。到現在,很多人已經不記得那段歷史了。
“之后,日本人也走了和德國人基本相似的一條路。從拷貝,便宜貨起家,開始有自己的研發,技術,產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反向狙擊了諸多歐美企業。
多年以后,中國制造業也依然循規蹈矩。
在過去100年,德國人的發明很多,從阿斯匹林,隱形眼鏡,汽車安全氣囊,到MP3和SIM卡。很多德國企業至今還在享受著這些老一代發明所帶來的紅利。這種惠及幾代人的專利紅利,正是中國商界很多人最為痛恨的“專利壁壘”。很可惜,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游戲規則。
2012年,德國在新技術開發和創新領域的投入達到794億歐元,是GDP的2.98%,目標是3%。歐盟的平均值是1.97%,中國同期這一數字是1.98%。不同的是,創業投資在德國并不盛行,天使投資基金更少見,所以政府與私人企業在創新上的投入占了重頭。
德國博世并不是上市公司,他們100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策略就是在研發上投資巨大:大概是整體銷售額的10%。
時下的德國企業中,很多最炙手可熱的發明正是來自一些中小企業。舉個小例子,僅3D打印技術這個小領域在美國和德國聚集了一批中小型技術公司,于是諸多中國企業家都到德國去收購3D打印方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公司。結果這些看起來都不富裕的中小企業卻根本不愿意賣。
按照沃頓商學院教授Christian Terwiesch的說法,德國式創新的訣竅,就是在某一個很狹小的專業領域技術專業知識很過硬,所以即使在很小的板塊也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
德國企業,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在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上競爭激烈,但絕不用價格戰擠壓彼此。德國企業之間聯系緊密,互通有無。他們將這種緊密溝通稱之為精英集群(Clusters),共享創新和科技的紅利。尤其在德國最具競爭力的化工,汽車和電子設備和工程領域。他們不會相互拆臺,而是通力合作。
“德國貨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轉型,中國制造也可以。至于‘中國制造’什么時候可以揚眉吐氣,我覺得是10年。要走在科技的前沿,大概需要20到30年。”企業戰略顧問羅蘭·貝格評論。
貝格先生對于中國制造的樂觀估計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中國的制造業必須要從仿制階段走出來,開始創新自己的生產流程,技術和產品。現在的世界是透明的,世界的一端有了一個新技術,另一端幾秒鐘就知道了。所以學習的過程必須加快。”
當下,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大潮洶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的加速器,消費互聯網方興未艾,產業互聯網也開始顯現~機遇前所未有,專業化、網絡化、小制造將是我們當下的生存、發展之路,每個行業、每家企業都必須走精細化管理、娛樂化營銷、升級創新的模式;無論是多么弱小的個體,還是多么細分的領域,我們都應該做到極致。
友情鏈接 友鏈交換添加QQ:2694467624 其他問題請咨詢網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