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4來源:暫無數據
?當人們還在為TCL與湯姆遜、阿爾卡特的合并重組、為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等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案的得失爭論不休之際,又有兩宗可能性不小、規模更大的國際并購案浮出水面:海爾欲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企業——美泰克公司,收購代價將超過12.8億美元;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則在積極考慮對美國第八大石油公司尤尼科發出收購要約,收購所需資金估計將達到200億美元以上(詳見昨天本版報道),如果收購成功,這將是中國企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購。
海爾、中海油這兩宗收購案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但毫無疑問,圍繞這兩宗新的收購案,關于中國企業是否應該通過更積極地參與國際并購的方法推進國際化的爭論將更加白熱化。事實上,就具體某一宗并購案而言,值得探討、權衡的東西的確很多:比如,中國企業在并購中付出的價格是否太高了?中國企業花大的代價去接手很多發達國家正在拋棄的傳統性的行業,從戰略上看是否值得?嚴重缺乏國際并購經驗的中國企業有沒有能力在并購后完成整合……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從微觀上來看,每個具體項目都面臨著重重困難,但只要你跳出來,站到歷史的制高點往前看去,就能清晰地看見這樣的趨勢: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并購已苗頭初現,假以時日,它必將成為一股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潮。
支撐上述結論的,是一組頗具說服力的數據:截至2004年底,經商務部批準備案的中國非金融類境外企業累計達到8300多家,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近370億美元。在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中,并購投資成為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之一,據商務部官員介紹,目前對外投資中大約40%是以并購方式進行。
但這一切僅僅只是個開始。國際知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全球并購部門在2005年1月的分析中認為:“2004年,中國在亞洲國家(除日本外)的總并購額中的比例僅占20%,但是,2005年以及未來數年,中國將成為世界并購圈中的重要國家”。
國際中介機構之所以對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的快速增長作出如此樂觀的估計,主要是基于這樣一個判斷: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已經到了從獲取資源到開拓市場方面都要推進全球化步伐的時候了,而跨國并購則是進行全球化資源配置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不可避免要邁出的重要一步。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國際市場對中國企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要求中國企業必須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迅速地成長為國際化的企業。中國在2000年定下計劃,提出到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而要實現20年翻兩番,就要求年均增長率保持在8%左右。必須看到,目前國內商品99%已經過剩,開拓海外市場成為必然,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增長的銷售額將有很大部分要直接針對國際市場。按照8%的增長比例,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即使從零開始,在20年之內就會超過國內業務,也就是說,相當部分中國企業必須成為全球營運的企業。
從資源的角度看,由于中國的礦產、能源、木材等戰略性的資源總量有限,難以滿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需要,通過國際并購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儲備、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中海油意欲并購尤尼科、中國五礦集團欲出400億元人民幣巨資與加拿大最大的礦業公司——諾蘭達公司(Noranda)進行排他性全面收購的談判,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國企業的國際并購路注定是一條艱難之路,但這也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一條必經之路。